2020-11-30 資深UI設計者
還記得今年年初大家追捧的 新擬物化(Neumorphism)風格嘛?這種風格最初在社交媒體上風靡,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資深設計師 Michal Malewicz 的文章《Neumorphism in user interfaces》,這篇文章透過 Medium 平臺,開始在各個設計師社區當中發酵,隨后被不少平臺預測為 2020 年會逐漸流行的一種視覺設計風格。
事實上,也確實有很多產品和 UI 界面跟進了這種設計風格。包括三星在內的很多品牌甚至會使用這種風格來制作宣傳視頻,油管主播 MKBHD 也在自己的視頻中使用到了這種風格:
從美學價值上來說,新擬物化足夠現代,看起來也頗為時尚,科技感也很足,不過在在實際的應用上,新擬物化本身確實不算是一種系統全面的設計風格,因為在很多具體的 UI 元素上,是難以保證可用性和易用性的。
在需要體現出視覺縱深(Z軸方向的高程、高度)的地方,新擬物化的 UI 元素很難做到顯著,而這也使得用戶很難立刻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交互的元素」:
此外,彩云還梳理了新擬物化可以應用的范疇和場景,可以說非常貼心了。不過,這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
Michal Malewicz,對,就是去年年底讓我們注意到新擬物化風格的這個小哥,他又搞事情了:他在油管和 Medium 上又預測了可能會流行的新設計風格:Glassmorphism。
顯而易見,Glassmorphism 這個詞是 Glass(玻璃)和 Skeumorphism(擬物化)的結合,我們姑且將其稱之為「玻璃擬物化設計」。
Malewicz 小哥對于這種風格特征歸結為4點:
簡單的來說,「玻璃擬物化」在某些方面和「新擬物化」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它有著相對更加具體的視覺隱喻,也就是我們日常接觸的「玻璃」。
如果你和經常翻看 Dribbble 或者 Behance ,你會注意到有很多設計師在有意識地采用「玻璃擬物化」美學的設計。
比如這是 Figma 團隊的設計師 Rogie 所設計的小圖標
大家著迷于這種風格到底原因何在?
1、愉悅感
首先,當然是視覺愉悅感。
使用「玻璃擬物化」來設計的界面,由于毛玻璃的通透性,在有多個控件的情況下,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虛實結合」的美感。
2、層次感
來自 Paperpillar 團隊的 Ghani Pradita 設計的 UI 控件
用戶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多個不同的層次,看不清楚但是可以透過「玻璃」的「背景層」,創造朦朧效果的「玻璃層」,前景的UI控件,這已經比原有的 UI 界面多了一層,當然,實際上如果你用的巧妙,可以讓層次更多但是協調地存在。
3、呈現語境
這是設計師 Ilham Maulana 為 Plainthing Studio 團隊所設計的網頁
有些東西應該是不言自明的。比如「我在哪」「我是從哪里來的」這種事情,可以透過「玻璃」看到的背景層就能夠很好地暗示出此刻的位置。
4、微妙高級
設計師 Ghulam Rasool 設計的 UI 范例
經過「玻璃層」處理之后的背景顯得非常柔和,無論是動態還是靜態的都不會影響前景元素的呈現。同時,位于前景的文本、色彩、UI 控件依然可以保證良好的可讀性。
在設計中間的「玻璃層」的時候,可能需要你控制好這個「微妙」的程度。不過不論怎樣,這種呈現方式都非常的雅致,甚至有那么一絲「詩意」存在。
那么,這種設計風格到底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如果要追根溯源,「玻璃擬物化」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老實說,玻璃擬物化,Glassmorphism,追根溯源還是在蘋果頭上。
我之前在《Mac 視覺史 vol.3:浴「水」重生的 Mac 視覺美學》這篇文章當中,曾詳細回顧了設計師 Cordell Ratzlaff 是在怎樣的背景之下,發掘并延展出了蘋果的整套 Aqua 視覺美學:
這種對于光影的追求也促使老競爭對手微軟做出了改變,很難說幾年后微軟在Windows Vista 上所推行的「Aero」(光)視覺風格不是從「Aqua」上衍生出來的:
而「Aero」這種視覺風格當中,就使用了非常引人矚目的玻璃的質感,只不過陰影的設計毫無疑問「參考學習」了同時期 Mac OS X 當中相對明顯的黑色投影。
只是這種設計風格經歷了 Windows 7 之后,一直在自家 MP3 播放器 Zune 上使用實驗性的設計得到了青睞,并逐漸普及到整個微軟系產品,甚至因此犧牲了同時期的社交手機產品 Kin:
值得注意的是,在 Kin 系列的界面當中,「玻璃」式的半透明元素是存在的,并且很明顯是延續自「Aero」美學,只是受限于屏幕分辨率(320×240 px,320×480 px),很難呈現出更多細節。
隨后,Windows Phone 誕生,Windows 8 問世,包豪斯十足的 Metro 視覺風格成為微軟的選擇。
不過在此過程中,還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Android 和 iOS 全面擁護扁平化設計。全新的 iOS 系統當中,全新的通知系統會使用半透明材質,用來暗示用戶當前所處的環境:
這種對于毛玻璃材質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和時任設計高級副總裁的喬納森艾維分不開——這是一個對于材質、場景、暗喻有著清晰認知和感知力的工業設計大師,而這一點也體現在他為 iOS 7 所制作的設計語言的介紹視頻當中。至于喬納森對于玻璃材質的迷戀我們可以回頭在聊。
值得一提的是,在 移動端 UI 界面當中,成體系地使用「玻璃」的隱喻,是從 iOS 7 開始的。但是 iOS 的設計美學是一個更加龐大的東西,真正的「文藝復興」應該是在 Windows 10。
之所以說是文藝復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微軟設計團隊在2016年的時候開始構建的 Fluent Design 這套設計美學體系,而它所使用的核心設計隱喻是「Acrylic」,也就是亞克力,是從「Aero」繼承而來。
實際上,最初的 Windows 10 更多的是在設計體系和交互上花心思,「Acrylic」其實是在發布之后很久,大概2017 年的某次重要更新中加入的「新材質」。
相比于 Windows Vista/7 時代的 「Aero」,「Acrylic」更加具體,量化,功能性更強,美學上更加優雅,而在具體的實施上,微軟的 Fluent Design 和如今的「玻璃擬物化」更加接近,而近年來很多接近「玻璃擬物化」的設計,也和這種設計美學架構近似。
微軟的 Fluent Design 當中,背景和前景之間的「Acrylic」層,其實是由5個部分構成:
當然,使用這么多手段這也是盡可能讓最終的色調盡可能地在前景的 UI 當中,顯得自然不突兀。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看這里:
雖然 Fluent Design 并沒有如同最初大家所期待的一樣,像 Material Design 或者蘋果的 HIG 那樣成為一種極為主流、廣泛應用的設計系統,但是它隨著 Windows 10 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而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設計領域。
一方面,在的 Windows 10 20H2 版本當中,從開始菜單到具體的 UI 界面當中,徹底將 Windows 8 時代 Metro 風格去掉了,扎眼的動態磁貼都用上了 Fluent Design 風格的毛玻璃效果:
另外一邊,的 macOS Big Sur 也在整個 UI 界面當中大規模使用了接近「玻璃擬物化」的半透明毛玻璃視覺效果,在系統自帶的 APP 當中尤其顯著:
而值得一提的是,macOS Big Sur 和當下的 iOS 14 在視覺美學上也保持著高度的一致,尤其是在系統的設計美學邏輯上是統一的:
這種主流操作系統的背書,「玻璃擬物化」的進一步推行和普及,無疑有著重要的影響。相比于看起來高級但是炫技多于實用性的「新擬物化」,「玻璃擬物化」這種風格在各大操作系統的踐行和驗證之下,實用性更強,視覺美學上也得到目前的操作系統的驗證。
相比于 iOS 14,macOS Big Sur 和 Windows 10 20H2,我們此刻所討論的「玻璃擬物化」在視覺效果上無疑是更加激進、強化的。
設計師 Malewicz 在他的文章當中對于這種設計風格有一個非常直觀的總結:
藍藍設計( m.91whvog3.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