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4 ui設計分享達人
結合理論落地項目功能,從邏輯層面思考問題。
節前有一位讀者問了一個關于單選與復選框樣式選擇的問題,大概是:
看到很多單選與多選的設計形式,多種多樣,以前看到「圓點+圓圈」就知道是單選,但是為什么現在單選與多選的設計樣式五花八門,都沒有遵守前面這種規范呢?這些組件的樣式到底該如何確定呢?為什么會有一種模糊不清,不知道如何使用的情況?
我發現許多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把某個具象的內容抽象化,把某個具體的問題概念化。
比如認為單選就應該是「圓圈+圓點」的形式,但似乎從來也沒有任何明文規定單選就必須是這樣的形式,只不過大家看得多了,就習慣認為是這樣,覺得就是這樣規定的,但其實并沒有過這樣的規則。
要知道,樣式常常根據功能在變化。比如功能優化了,樣式也需要進行修飾,并不是說這里有一個單選操作,就必須是「圓圈+圓點」的形式給用戶選擇。無論是在電腦還是手機上,都是一樣的道理。
這樣去處理問題,常常會把實際的業務問題給處理沒了,最后變成控件選擇的問題,而不是功能本身的問題。
比如普通的彈框,也是一種單選狀態,為什么不也改成下圖右邊這樣的呢?不就是操作路徑長,點擊起來麻煩,多此一舉,而且也不好看么?
即便真的在某個場景下,非得使用上圖右邊的單選形式,那么把樣式改成下圖這樣,又有何不可呢?
只不過常規的「圓圈+圓點」被使用得多了,大家形成了共識而已,但并不代表它就是一種標準。
如果有一個規則規定說,單選必須是「圓點+圓圈」,那么各位目前所設計的絕大部分組件都將不能使用,包括各類菜單或開關。比如下圖這樣的 action sheet 就不應該存在,而它的出現也是因為功能屬性、設備遷移、操作形式等內容的演化所呈現的結果。
這就是大家在處理設計問題時,習慣做一種概括,希望能復用于絕大多數場景而導致的錯誤情況,沒有落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
包括這位讀者的問題,也是希望能夠明確單選與復選樣式的選擇問題,以便往后能夠更有條理的使用。但可惜并不是這樣,從上述我舉的控件例子可以看出,單選形式早就已經變了模樣,而多數人并沒有注意到,還在認為單選與多選就應該是圓圈與方框的形式。
設計工具/方法論,確實是有部分指導作用,但不能作為絕對性或權威性的內容來吸收,應該辯證地去看。
而之所以在移動端延伸出許多自定義組件(形式并沒有遵循所謂的市場常見規范),正是因為業務與功能的多樣性導致的結果。
樣式的選擇不單單是看到的那部分,它還可以任意變化地處理,無論是單選或者是多選,不該被樣式套牢了。而它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內容。
比如,iOS 鬧鐘的鈴聲選擇,有許多可選項。
但是因為內容的明確性,大家都知道,鬧鈴只能選擇一種,不會同時有 2 個鈴聲響起來(當然也可以這么做),所以即便鬧鈴的單選形式再如何變化,大家也都知道它是單選的,這就是功能決定了操作形式的例子。
類似于,再如何變化選擇樣式,無論是圓圈、方框,或只有勾,甚至是其他情況,大家也都知道它就是單選。
而之所以用勾或圓點表示被選中狀態,只不過是人的一種正常認知意識,即使改成三角形,只要能說清楚是被選中狀態,那也不是不行,只不過三角形沒有勾來得清晰罷了,而并不是因為有什么特殊含義。
所以只要梳理出符合自己產品的「單多選」樣式,形成規范即可。一些人會感到模糊不清的原因是它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標準,又何來的清晰呢?
寫到這,想到之前有讀者問:什么時候該遵循設計規范,什么時候不該?
要知道,設計規范本身就是基于某個具體產品內容所構建的一個整合標準,為了規范化存在共性的功能形式。而對于共性的判斷也應該是從功能來定義的,比如返回都在左上角類似的,但是一定么?
單拎出來說什么時候該遵循,什么時候不該遵循,是很概念化的一個問題,不可能存在一個具體話術標準,說什么時候應該,什么時候不應該的。
如果我回答,符合規范中已有的形式的,就遵循,不符合的就不遵循。那就是一句典型的廢話了。但除此之外,我也就不知道如何解答了,除非你把規范和具體問題發給我,我可以跟你一起討論討論。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看到一位朋友發的信息:
為什么手機刷新都喜歡下拉?因為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這個動作,更容易讓人產生對不確定性和驚喜的期待,原理和賭場的老虎機類似。
很多人都會習慣性給一些操作或交互形式做類似這樣的定義。
但這么定義是不對的,因為這相當于前面說的,把業務給解釋沒了,成了形式上的討論。而為什么會使用下拉、以及下拉會有什么情況,包括它所解決的問題,都沒有任何的分析。
比如,下拉之所以讓人上癮,并不是因為「刷新」本身。下拉只是一種交互行為,它的出現也只是為了解決早期刷新按鈕占據屏幕空間的問題,希望通過下拉進行刷新,以隱藏掉屏幕上的刷新按鈕,給屏幕留出更多可用空間。
而采用下拉是因為它更符合人的直覺 —— 往下拉能看到更多新的內容。
但是人之所以會對下拉上癮,并不是因為下拉這個行為,而是因為下拉能看到更多信息。下拉本身只是解決了屏幕空間的問題,而人其實是對內容上癮。
比如我在騰訊新聞里看 NBA 的資訊,通常只會直接上滑,看下面的內容,看完了就關了,不會進行下拉刷新。
因為在騰訊新聞里,下拉刷新的新聞并不是的內容,更多是今天或今天之前的信息,不刷新反而是剛剛更新的資訊,那么下拉刷新雖然也是刷新,但是刷新出來的內容是舊的,也并不吸引我,反而成了我要避免的操作,因為只要一下拉,的資訊就會被舊的資訊擠掉,要刷掉進程重新打開 App 才會重新再顯示的。
所以就不能簡單的定義說「下拉刷新是一個容易讓人上癮的操作」,而是要關注內容,如果刷新的信息都是舊的,或者是用戶沒興趣的,那即便刷新了,也不會引起用戶的注意,也更不可能讓用戶上癮了。
讀者:
呆呆,這個圖的卡片列表里,標題用省略號合適嗎?
(因為原圖涉及讀者項目隱私,所以重畫了個草圖。)
又是一個沒有業務背景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可以展開來說一下。
通常,我們會在各類產品里面見到諸如「標題超出部分用省略號顯示」這樣的設計,譬如上面這圖。
于是,許多人在自家產品的設計過程中,遇到此類情況,被開發問到時,也會搪塞一句:文案要是超出就「…」顯示吧。
大多數遇到這種情況的,都是因為之前沒考慮好,才臨時想了這個解決辦法。
而很多時候,一些產品之所以用「…」顯示,并不是因為單純地文案溢出,可能是專門設計過的。
所以,如果簡單地認為「…」就是解決溢出而使用的方法,那就有問題了。
下面舉幾個例子。
有些產品,我們幾乎看不到列表視圖里的標題是有省略號的。
因為這類產品的目的就是讓用戶讀到完整的標題信息,對眼前的內容好做判斷,從而考慮是否點進去看詳情。
所以在設定的時候,界面中標題字數的規定,與界面樣式就已經提前規劃好了,可能在后臺設置就限定死字數,要求運營人員上新時要統一界面的展示形式。
這種情況下,一般就不會再有省略號的問題,譬如一些知識付費類產品。
比較典型的還有 TED 演講視頻的標題,在《設計體系》這本書里專門提到了這個案例。
對于 TED 來說,演講標題的信息優先級是最高的,所以他們寧可保留所有標題文案,也不對文案做截斷用「…」顯示。
因為對標題做截斷是很容易的,而難的是把一個演講主題提煉成一句簡短句子,所以他們為了展示更清晰的標題,寧可在界面上保留長標題,甚至為長標題的顯示而專門設計相符合的展示形式。
反過來,他們也因為這一點而確定了界面上標題字數的上限,確保文案不會超過界面顯示的最大臨界值。
包括一些資訊類產品,在標題上也會做限制,以滿足最大化呈現且不使用省略號。意思是:假設界面上文案范圍定了 30 個字符,那么配置的時候就必須 30 個字符以內把內容表達清楚,且必須完全顯示在界面上。
所以經常看到一些 UGC 產品之所以會限制標題字數,原因除了常見的標題不能過長之外,還有一點是為了在列表頁就能顯示完整。
各位在設計這類產品功能時,也要注意到這一點,而不是隨意說一個「字符不能超過 50 吧」。
而有些產品的內容列表,之所以頻繁使用省略號,它的目的是為了引導用戶點擊用的。
這類形式一般出現在營銷號發的文章里,多是營銷人員自己為了文章點擊率而做的。很少會有一款產品的所有內容都是這樣的,除非是一些內容產品,運營方是企業自己,為了讓產品上的內容有更多人點擊而這樣去設計,當中可能涵蓋了廣告,以此賺取廣告費。
不過這類內容的設計已經讓用戶開始反感,所以如果不是特殊情況,最好少這樣去做。
當然,還有同類型的,一般出現在頁面面積小且需要展示更多信息的集合類視圖,比如:
這種形式的設計,就是因為頁面上想展示的信息太多,以至于通過這類合集來展示某個模塊里的內容,營造出一種很豐富的感覺。
也就是利用「…」引導用戶點擊,表示信息沒有展示全,如果要看,就點開詳情,進二級頁面。
還有一些產品的省略號,純粹就是大家理解的,溢出就省略號顯示。
比如同樣是資訊或內容類,以文字為主的產品,雖然標題超出范圍用了省略號,但用戶基本也已經知道是什么內容(上面那個集合類視圖也是一種),且還有摘要引讀。
比如下圖:
這種標題字符限制在了兩行以內,多余字符用「…」展示,基本上已經是一句完整的話,能讓人大致了解這條信息的意思。并且還有部分摘要,已經足夠用戶判斷是否對它有興趣,如果沒興趣,直接刷走也無所謂。
包括一些電商類產品,用戶多以商品圖片為主要決策因素,商品標題作為輔助信息,優先級不高,所以標題溢出是否省略號顯示也無所謂。
這其中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有些產品的標題即不展示全,同時又沒有省略號,比如淘寶的商品搜索結果頁面。
因為這類列表實質是一個產品賣點集合的濃縮詞,不是完整的一句話,多余字符展示或者不展示,都不會有太大影響,所以也不重要。
當中我比較反感的還要數農藥了。
好友邀請的列表視圖里,常常看不全昵稱,因為好友會有游戲昵稱,微信備注會展示在游戲昵稱后面,以至于要點到游戲關系里先看全昵稱,再到匹配界面邀請好友。
既然已經區分了微信好友與游戲好友,為什么昵稱上面不也加以區分呢?
當然,經常玩的好友可能沒這個必要,畢竟頭像或昵稱都可以很快識別出來,但是偶爾一起玩的好友通過這樣的識別方式就比較難了。
這里就是簡單提一句。
通過上面提到的一些例子,以及不同場景下標題省略號的處理方式,相信大家對這塊的理解會比之前更深。
同樣,對于開篇讀者提到的問題,更符合的情況可能類似于知乎這種,有完整句子,所以標題是否省略號處理也就沒太大影響。
但具體的還是要結合業務詳情仔細考量。
而標題內容的展示是否要用省略號處理,優先要看這條信息的業務權重,以及是否會影響用戶決策。
所以各位在設計這類內容標題是否要用「…」顯示時,也要注意判斷自己的產品特性符合哪種類型,而不是隨意一句話,說「超出就省略號顯示好了」。
最近收到兩個問題,正好都與輸入框有關:一個是怎么判斷輸入框要不要放置清空按鈕;另一個是輸入框超過限制后,是禁止用戶繼續輸入,還是允許超出但會警告提示。
在一定程度上,這兩個問題的分析邏輯是類似的,所以放到一起聊正合適。
先看第一個問題:怎么判斷輸入框里要不要放置清空按鈕?
原問題是這樣的:
呆呆,我最近在優化公司的產品,遇到一個問題,就是 PM 想在聊天輸入框里加一個「清除按鈕」,可我覺得不太合適,但是說不出原因,只能說沒見過在聊天框里加清空按鈕的。這個問題要怎么判斷呢?
我們一般會在搜索、手機號輸入框里看到類似的清空按鈕,比如輸錯了就點一下,清空后再重新輸入。但是很少會在聊天框里看到清空按鈕,為什么呢?
主要是「時效性」…算了,這種概念詞用多了,發現現在人都不會講話了。說白話就是「要快」。
無論在登錄注冊還是搜索的場景下,除了內容本身之外,最注重的就是效率。
譬如有個數據大概是說,用戶登錄注冊花的時間超過某個范圍,轉化率就會對應逐步降低。而率,就是讓用戶能快速登錄注冊賬號,使用產品功能。所以設計師們會在登錄注冊的操作流程里抓住可提率的每個細節,輸入框使用效率就是其中之一。
搜索也是一樣,當用戶有明確目的使用搜索框時,關鍵詞就是用戶當下最關注的信息,如果輸錯,再一個個刪除,顯得麻煩,所以清空按鈕能在這里提高用戶的操作效率,甚至 iOS 的搜索組件也會自帶一個清空按鈕。如果是電商產品,率是能間接提高成交率的。
這里的輸錯,也有兩層意思,一個是用戶在輸入過程中發現錯字,比如登錄注冊時,發現手機號輸錯了,一個個刪除反而沒清空重新輸入來得快,因為刪了之后,號碼要重新背一遍,具體到某個數字,然后接著輸,特麻煩。
或者搜索內容時,發現有錯別字,刪除某個字再重新輸入,反而沒有清空重新輸入來得快,畢竟輸入法有串聯關鍵詞組的功能。
另一個是反饋的結果不符合用戶的心理預期。比如輸入手機號已被注冊,或者搜索結果不滿意要重新輸入關鍵詞,使用一鍵清空都是比較的。
而且輸入之后,系統需要給用戶呈現結果,如果結果不滿足用戶預期,還會存在短時間內多次輸入與清空的情況。那么,無論是錯字還是對結果不滿意,清空按鈕都可以非常便捷地幫助用戶一鍵清除上次輸入的字段,讓用戶更快速地重新輸入新字段,從而提高用戶的操作效率。
于是,我們會把這類場景下的「清空」說成是「一鍵清空」,主要是因為方便。而它的作用就是,在出錯的場景下,更快捷地給用戶重置的操作。
反過來,各位可能要說:那聊天框不滿足這個條件么?
我們接著看聊天輸入框。
我們知道,聊天輸入框的內容不是固定的,它是根據對話內容而變化的,用戶甚至需要花時間持續輸入并糾正自己的用詞,以及話術的準確度。過程中,如果輸入的內容多,而且又是即興的,耗費的時間與精力也是很大的,清空后也難以再恢復。
它不像登錄或搜索,固定的輸個數字串或關鍵詞,它是一段完整內容。雖然也會有某一句話或者某個詞輸錯的情況,但是一鍵清空的操作成本太低,對應著聊天框的高輸入成本,一鍵清空的存在與之并不相符。
于是,這里就引出了一個概念,叫做「輸入成本」與「修改成本」。
清空按鈕對應的,就是低修改成本,因為簡單點擊一下,就清空了。它所適用的場景就是低輸入成本的情況,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登錄注冊或搜索 —— 輸入的內容相對固定,且可能反復。
對于登錄、搜索等指向性比較明確的輸入框來說,用戶在乎的是輸入和反饋的效率高不高。一鍵清空操作能帶來效率上的提升,而且操作后帶來的損失成本是很低的。因此,一鍵清空操作在這個場景下,對用戶來說是安全且的。
但是在聊天場景下,一鍵清空作為低修改成本的作用是不適合的,因為這時候輸入成本比較高。
用戶在聊天輸入框內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是為了讓對方理解,達到交流的目的,這樣的內容是不確定的。而且在聊天輸入出錯情況下,我們有多種操作方式讓用戶重輸,比如鍵盤快滑定位,觸摸定位錯字等,都比一鍵清空重新輸入的成本低很多,而它所謂的「便捷性」在這里意義也就不大了。
于是乎,在衡量輸入框是否需要清空按鈕時,我們首先要知道,清空按鈕是低修改成本,那么如果輸入框的輸入成本比較低時,我們就會使用清空按鈕,來提高操作效率。而當輸入成本比較高時,一鍵清空的操作就顯得配不上這個輸入框了。所以,它在聊天框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包括其他非固定內容的輸入框,也是一樣的道理。
接著,延伸出第二個同學的問題:輸入框超過限制是禁止用戶繼續輸入,還是允許超出但會警告提示?
相信各位讀完上面的,再看這個問題,應該也能分析出原因了吧?邏輯跟上面的也差不多。
也看輸入成本,比如是固定內容的手機號,我們正常會禁止多余輸入,因為這樣用戶更容易判斷手機號是否正確。
如果是短長文,說明用戶可能是手打字超出限制,這時候如果禁止輸入,用戶不好在輸入框里做內容刪減或修改,也會打斷用戶的輸入流,畢竟還沒寫完就限制了,那得先刪掉前面的,再來思考后面怎么寫,會亂。而且如果是復制的,禁止輸入的話,超出部分就被截斷了,也要先刪減,再繼續復制剩余部分,非常麻煩。除非先在別處刪減到限制字數內,再復制過來,但這樣又增加了用戶的操作成本。
如果允許輸入但警告提醒,那么用戶就可以根據自己已經輸入完的內容做刪減修改。
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從這個視角出發,也能了解一二,就是通過適用場景與輸入成本來分析。
當然,以上所有內容更偏向于通用性說明,針對具體業務還需要具體分析。
1、從單復選組件反思功能設計問題
2、標題文案溢出使用「…」合理嗎?
3、怎么判斷輸入框里放不放清空按鈕?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呆總、
藍藍設計( m.91whvog3.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