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米勒法則」研究的是人類大腦的短期記憶量,而導航菜單、金剛區這些場景,是側重用戶識別,而不是側重用戶記憶。試想你作為用戶的時候,你會去記導航菜單的名稱嗎,哪怕是短暫地記下來(就像我們記短信中的驗證碼,然后到另一個應用中輸入的場景一樣,短暫地記住)?我想大部分的人在這些場景中,應該都是所見所得、過眼云煙的吧。
并且“導航菜單的設計旨在用戶識別而不是用戶記憶”這個觀點,在UX研究咨詢公司 Nielsen Norman Group(NN/g 尼爾森諾曼集團)的“web可用性”一文中也有指出。
所以以上導航菜單、金剛區的案例,產品可能確實也是有在控制菜單項目的數量,但更多應該是出于對「希克定律」的考量,而不是「米勒法則」(我之前也有在《交互四策略實現希克定律》一文中說過:用戶的決策能力會跟隨選項數量的增長而降低,給用戶非常多的選擇,約等于沒給用戶選擇)。
這些案例完全是強行反推,給套了個「米勒法則」的結論…實屬不妥…那我就來談談,我對「米勒法則」的理解以及它在產品設計中的用途。
01、「米勒定律」在研究什么
米勒在1956年《心理學評論》刊中的《神奇的數字7±2:我們處理信息能力的一些限制(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一文中,首次提出「米勒定律」。但該文只算是一篇闡述學術觀點的文章,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
米勒在文中引用了實驗者記憶變化音調的實驗,發現人們在短時間內可以很好地記憶并復述5~6位的信息,隨著收到的信息位數增多,記憶出錯的概率也在不斷增加。但因為實驗者存在個體差異,最終的信息記憶量基本都能在該基礎上再浮動2~3位。所以得出了“人的大腦在短期記憶中最多可以記住大約7±2個信息團”的結論。
但因為該實驗與文章不屬于正式的科研研究和論文,所以后來的科研學者又對“人類短期記憶上限”進行了更多的實驗研究,最后形成了很多種學說。有堅持7±2的守舊派;有認為最佳短期記憶信息團為4±1的創新派;也有認為“人類的最佳短期記憶不應該被束縛于一個固定數值區間”的不站隊派(確實 NN/g 尼爾森諾曼集團也說過,用戶的短期記憶能力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前25%的人群比尾部25%的人群會好大約2.4倍)。
但不論怎么說,這些實驗都明確表明了:人的短期記憶存在上限,只是對具體能記住的信息團數量存在分歧。
基于這個結論,我們在設計產品時,該如何加以運用呢?
02、在人機交互中的運用
NN/g 尼爾森諾曼集團基于「米勒法則」,提出了以下幾則設計指南參考:
- · 響應時間必須足夠快,以便用戶在等待下一頁加載時不會忘記他們正在做什么;(體驗側)
- · 更改訪問鏈接的顏色,以便用戶不會忘記他們已經單擊過哪里;(UI+交互側)
- · 不要讓用戶去記優惠券代碼,而是該將優惠信息置入短信或郵件中的鏈接,通過鏈接自動將優惠券轉移到用戶的購物車中。這樣可以讓計算機承擔記住晦澀代碼的負擔;(交互側)
- · 在用戶可能需要幫助的場景顯示“用戶幫助”功能,這樣他們就不必前往單獨的幫助功能區去記步驟,然后再回來解決手頭的問題。(交互側)
你會發現,實際上專業團隊對「米勒法則」的理解,基本都在于如何解決“人的短期記憶上限”問題,并沒有去糾結,到底是7±2,還是4±1…
并且我在 NN/g 團隊每一條設計指南的后面都標注了該條指南作用的側重向,發現大多都體現在交互側。因為「米勒法則」研究的是人的短期記憶極限,在視覺表現層其實很少會運用到。視覺更多強調的是“從識別到操作”,這并不是「米勒法則」的研究內容。
舉一些切實的例子吧,基于「米勒法則」而誕生的產品交互中,我們最常接觸到的就是移動設備自動獲取短信驗證碼,方便用戶一鍵填充;通過圖像識別用戶的銀行卡號,減輕用戶記憶負擔。
這一類有關用戶短時記憶的場景,為減輕用戶記憶負擔而誕生的交互形式,才是真正的基于「米勒法則」。
現在你明白了嗎?因為「米勒法則」中提到了短時記憶極限量為7±2個信息團,讓許多人都去關注數字了,而忽略了「米勒法則」到底在研究什么。然而這個數值,迄今為止,在科研領域依然還存在著分歧。
03、關于「米勒定律」的拓展與延伸
3.1 拆解與再組合
米勒在他發表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雖然短時記憶存在上限,但是人們的大腦也總是在努力尋找其他方式拓寬這個極限,例如拆解與再組合。
在前面米勒讓實驗者記憶變化音調的實驗中,就有人通過自主拆解、再組合信息形成信息團的形式,來增加自己最終記住的單位信息數。
基于此,前面圖像識別用戶的銀行卡號的示例,如果因為技術受限而無法實現,我們也可以通過拆解卡號為“4位一個信息團”的方式,來方便用戶記憶、輸入與校驗。這樣在體驗方面也是一種彌補。
3.2 讓用戶放棄記憶
要將用戶的記憶負擔減輕到極限,那就干脆讓用戶放棄記憶。
例如蘋果基于自己的云管理與密鑰技術,在識別到用戶在創建密碼時,會自動填充強密碼,強密碼復雜混亂到很難被人腦記憶。
一方面加強了密碼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搭載其他技術手段來減輕用戶的記憶負擔,不再糾結于用戶究竟能記住多少個、多少位的密碼,直接將用戶需要記憶的內容減輕至0,這也許才是真正基于「米勒定律」而創造出來的產品設計吧。
04、寫在最后
其實這篇文章我認為更多是寫給交互和體驗設計師看的,如果你著手的功能有涉及到用戶記憶的場景,不防可以參考一下這些減輕用戶記憶負擔的案例,還有NN/g的設計指南。
但好像現在「米勒定律」被很多UI設計師用成套路了…然而你發現了嗎,文中「米勒定律」的案例,與視覺、與“7±2”很少存在關聯。
如果文章開頭導航菜單、金剛區的例子,你硬要說是參考了神奇數字7±2,我認為勉強也算行吧(嗯…勉強算)。
因為雖然我認為其設計理論更多是建立于「希克定律」之上的,但「希克定律」告訴我們要減少展示給用戶的選項數量,卻并沒有給出一個建議值。如果你希望在某些場合給你的設計一些立足點(大家懂的),你如果說結合了「希克定律」與神奇數字7±2,我認為比直接說基于「米勒定律」要更內行一些。
原文地址:UCD耍家(公眾號)
作者:Howiet
轉載請注明:學UI網》UI&UE實用方法論 | 一直被錯用的米勒法則(7±2)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免責聲明:藍藍設計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立即更正或刪除。
藍藍設計( m.91whvog3.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