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22 周周
這雖然是交互基礎的概念但對我們設計師來說也極其重要,概念雖然很簡單,但實際在設計中也會頻繁的遇到問題。我們先用比較正緊的文案來描述一下這些比較“枯燥”的概念,映射是一個術語,從數理理論借用而來,表示兩組事物要素之間的關系。(書中諾曼先生的原話)
上兩篇文章我們說的示能和意符,表示了事物本身具備或傳達的功能和被交互性,而映射則是表示了控制器和被控制對象的關系。
好的示能和意符的設計,可以讓映射變的自然。
第一篇示能我們舉了一個開關的例子,多控開關之所以讓人抓狂首先是缺少了意符的表達,其次是映射的不合理。就如同我們在書中見過的一個煤氣灶的案例,4個灶頭下方有4個控制開關,左右兩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體現出好的映射有多重要。
諾曼老師在如何設計映射中提到,自然映射設計可以分為3種層次
這三種映射的層次在體驗中的滿意度與效率一次遞減,我們依次在舉例說明
例如門把手在門上,我們就覺得這映射設計的很自然,通過轉動把手可以對門進行開和關。再例如我家的洗衣機上有一個用來選擇洗滌模式的旋鈕,洗滌模式圍繞在旋鈕的周圍,旋鈕上有光點,旋轉旋鈕光點就會旋轉到我們需要的洗滌模式上,這也是控件與對象一體的形式,滿足用戶對控制器與被控制對象的心理預期。
那在數字產品中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例如我們想展開放置在一個卡片中的文字,我們通常最好的方式是在文本的邊上設計一個提示展開的“可點擊按鈕”,再次的方案是放在文案的下方,最不可取的就是放在卡片以外的區域,因為映射關系逐漸減弱到無關。
再舉個例子iOS系統中如果要調節音量,可以在音量模塊中直接通過手指的滑動來調節,而不需要在模塊中或者模塊外部加上兩個用來增減音量的按鈕。不過說實話,華為的曲面屏雙擊側邊喚出音量控制模塊,個人覺得成本還要比物理實體按鍵更高一點。
除此之外,智能手機在逐漸演變進化的過程中,手勢操作功不可沒,利用手勢代替按鈕也節省了更多的成本并且在效率方面也得到了提升。例如視頻播放器的應用中,會有相應的控件用來控制視頻的播放、暫停、聲音、進度、亮度、橫豎等等,這些按鈕其實就是最佳的映射設計
這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式塔心理學中的接近原則,因為越靠近越相關,很好理解。某些物件在設計時無法將控件和被控對象結合設計,那么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讓他倆能更靠近一些,在映射關系上可以更清晰。
接下來我會給大家看我家的冰箱和電飯煲的操作界面,大家就知道,次佳的映射如果不好好設計,也會顯的很糟糕。
如圖所示,其實界面的信息設計無非就是這樣,如果你可以把這些界面的信息設計的有邏輯有層次,那么在其他的用戶界面中也能夠如法炮制。
例如電飯煲的烹飪模式和其對應的按鈕,都是通過點擊多次按鈕進行控制,而不是在單獨的模式中具有單獨的按鈕,而最好的方法那肯定就是想選什么模式直接選,而不是做一個按鈕來多次切換。
這里是因為本身這款電飯煲沒有智能面板,所以通過物理按鈕只能這么做,否則,按鈕一多就更難操作了。那有小伙伴問他能不能和洗衣機一樣做個旋鈕呢?當然也可以,因為旋起來也比多點幾次按鈕來的方便,只不過旋鈕做上去之后其他的按鈕可能也要變成旋鈕,在產品設計上就有更多的問題要探討啦。
所以我們再來看它的按鈕分布,發現其實控制按鈕和被控制的參數其實缺少了距離關系,當你看著想要控制的參數卻找不到控制按鈕的時候就會比較抓狂,因為在這個布局中既沒有滿足最佳也沒有滿足次佳,甚至連在空間分布上也無法產生對應。
然后我們再看這個電冰箱,這個西門子電冰箱的用戶面板我也屬實沒有看懂,但距離關系已經做的比咱電飯煲要好一些了,至少左右兩側的按鈕應該是控制左右兩側不同的溫度。
左右兩側分別是冷凍和冷藏的設置,但是中間只有兩個溫度,一共4個按鈕和兩個溫度,這顯然在自然理解下是不能理解的,這就和艾爾登法環里的boss們的關系一樣混亂,那4個按鈕為什么只有2個溫度呢,因為左側的兩個按鈕分別是切換不同的溫度設定,而右側的一個按鈕和溫度并沒有任何的血親關系,因為它就是一個鎖!不仔細看還以為它是用來控制溫度的,因為和其他三個按鈕太像了!這不就是在濫竽充數么。
這里的兩個案例我們發現,在次佳的映射中,其實就對格式塔心理學里的原則應用的比較多,為了讓控制器和被控制對象的關系更緊密。
在某些場景下,我們是無法通過設計讓控件與對象滿足1、2兩個要求,所以就會有第三種,在空間分布上一致,例如在一個大空間中的燈與開關,開關不可能做在燈本體上,也沒有辦法讓它倆靠的更近,所以只能在空間分布上更加一致,才能夠讓映射關系合理。
其實數字產品的用戶界面設計,基本上我們可以做到1、2點,因為本身區域有限,控制器和對象也幾乎在彈丸之地互相映襯,大部應用的控件操作起來也都很簡單,但是不外乎一些較為復雜的工具類產品,例如車機系統,通過中控屏來控制車輛的一系列功能例如:空調、座椅、車窗等等,那我們也發現其按鈕的分布也是滿足了這樣的交互映射,將物理按鈕變為虛擬按鈕集成在中控屏幕中,為了讓用戶更好的映射出它們之間的關系,于是我們就需要利用空間分布的關系,來讓用戶明白,按鈕與控制對象的關聯邏輯。
例如在特斯拉的UI界面中,將整體分為3塊區域,左邊是形式儀表右側是多功能區域底部則是車輛相關的控制功能,你想控制前后車燈,那么按鈕就會在車輛模型的前后兩側,如果你想打開空調則在底部工具欄的中間即可打開,如果你想給座椅加熱那么也可以像圖片中那樣在4個座位的圖片中進行交互就可以實現。這樣的設計讓控件與被控制的對象能夠遠距離在控件上形成一個映射關系。
還有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家里是否用過升降式晾衣架,通過旋轉把手來操控升降,這里其實也很難應用到空間部分,因為兩者所處的平面不同,就更加無法對應起來,有沒有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覺得可以用顏色或者標記來做映射的對應。所以為了映射的相關性、同型、同色、靠近等方式都可以用來提升二者的相關性。
數字產品中的映射也是關于控制器和被控制對象的故事。數字產品中也有不少的控制器我們就稱之為控件,例如一個圖標按鈕、一個下拉列表或者一個滑塊,它們都有各自的控制對象。而我們常說什么樣的設計滿足用戶心智,指的就是讓用戶覺得當他操控控件后帶來的結果與反饋是他預期之中的,這就會讓其覺得是合理的、自然的。
例如在這個案例中,設計師其實是想通過按鈕來控制車中相關的功能,但是大家能發現問題嗎?映射的前提是控件要先滿足示能和意符的表達,其次再通過映射告訴用戶,誰控制誰。但我們發現這個界面中的按鈕其實在示能和意符上出現了歧義,例如熱車的圖標,我們通常認為這樣的宮格形式布局都是以入口形式存在,點擊后會進入下一個界面,但是設計師在這里其實把一些情況搞混了。
所以我們仔細看,這些圖標就像是電飯煲上的按鈕,只要點擊就會觸發車輛狀態的變化,相當于一個開關,咱們先不說這樣的設計是否方便用戶,我們看映射其實就會發現用戶其實很難做到空間布局上的對照,從而更高效的來對車輛進行控制。并且也存在一定的邏輯錯誤,例如熱車和解鎖是什么邏輯,車窗開到一半想停止怎么辦,空調要調節冷熱和溫度怎么辦,所以這里不再單純的是一個開關集合的區域,會遇到很復雜的情況。
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其實在數字界面中很多映射并非有直接對應關系,而是需要用戶通過交互來觸發。在下面的界面中,是一個課程的詳情頁面,用戶可以發布自己的學習筆記通過音頻的方式發布在該頁面中,而底部的工具欄在當前的設計中就會出現映射相關的問題。
我們即然要發布音頻那么我們有這些問題可以提前預設好
1.需要有什么控件來控制嗎?例如一個按鈕
2.那么這個按鈕是點擊后松開再開始錄音,還是需要長按開始錄音,亦或者點擊之后進入一個編輯頁面,再通過錄音或者上傳音頻的形式來編輯呢?
3.點擊麥克風錄完音頻后頁面會怎樣顯示
4.能否試聽、編輯,邊上的輸入框和麥克風有關嗎?
5.我可以直接輸入文字再點擊發布嗎或者直接點發布會出現什么呢?等等
不管如何我們從需要有一個入口,所以這個入口比較關鍵。通過這個入口(按鈕)來觸發上傳音頻的整個交互流程,它也是一個映射關系,只是沒有全部展開,因為這里無法展開。
有同學想問,為什么不能展開呢?其實這個很好理解,就像我們做登錄和注冊的時候不會把兩個流程做在一個界面中一樣,造成頁面的復雜、不兼容。所以如果這里不需要音頻以外形式的發布內容那么就無需把麥克風、輸入框和發布按鈕拆解開來做,造成了沒有必要的浪費。
一個按鈕可以作為一個入口來開啟一個單獨的任務流程,但是如果這樣拆解開那么任務流程就無法再高效的完成,并產生很大的歧義。數字化產品的映射往往是線性的
再說一個類似的案例,這個也是小伙伴做的一個界面。初學者的問題就比較明顯,在于他們沒有分步和階段性控制的概念。總想著一個界面能完成多個任務,當然在這里也沒有考慮好映射怎么做。
從這界面我們能很明顯的看出來這其實是一個發布的界面,從外部一個按鈕中進行跳轉而來的。
如果讓你去評價你會怎么說,是不是哪里都想說一點,好像里面的信息、按鈕、功能就不應該在這個界面?
你可能會有這些問題:怎么把視頻、音頻、圖片做成tab,選擇不同的類型去發布?點擊錄制后音頻會出現在哪里?錄好一條后錄制按鈕還在不在?錄好一條后我切換到圖片再傳一張圖片再點擊下一步會出現什么?點擊草稿箱又會進入什么界面?我什么都不操作直接點下一步會怎樣?這些問題都將困擾我們完成一個發布任務。
將一個交互流程做清晰,就需要讓用戶有一個清晰的功能映射。所以點擊發布后,按鈕應該要先控制發布類型這個對象,讓用戶選擇發布類型,然后再跳轉出對應類型的發布流程。
3.總結
映射在交互體驗的設計中也是很重要的概念之一,要結合示能和意符一起思考。同時剩余的概念我們也會在下期一起分享給大家,對于初學者來說,這些概念很重要,在我們設計案例的時候務必要時刻思考與結合。
聽到“約束”這個詞,但從字面意思大家可能會覺得它有多層含義,比如你小時候,媽媽總是約束你不能吃很多的糖,不能在地上滾來滾去,這是來自父母的約束。那么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約束,比如道德約束、法律約束、規則約束等等。
所以從字面意思上約束的意思就是:限制管束使不越出范圍。在體驗設計中,約束也被分為了4個大的類型,分別是:物理約束、文化約束、語義約束以及邏輯約束。接下去我們通過對這四個約束類型來聊一聊在設計中,如何利用這些約束來提升用戶體驗。
這個很好理解,一個圓形的井蓋只能用對應尺寸的圓形來覆蓋住,其他形狀或者尺寸就不能匹配。一把鎖也只能通過相應鑰匙才能打開。所以物理約束取決于物體本身外部的特性,決定了其操作方法。設計師們在設計一些產品、界面的時候,務必要考慮物體的物理特性,例如不同的設備、不同的材料等等。
諾曼老師在設計心理學中舉了一個電池正負極放置的例子,我打算換一個手機的例子。大家是否有想過為什么手機是豎著操作的,橫著操作不行嗎?當然不排除我們在玩游戲看電影時一些特殊場景需要將手機橫過來,但是日常我們通過手機來使用應用的時候為什么不是橫過來的。
大家可以嘗試著單手橫過來去發一個微信給好友信息,或者在淘寶買一件商品,首先這倆產品在移動端的手機上都沒有支持橫版適配的設計,因為橫置無法有效進行導航,而且很難瀏覽內容,更不要提用單手橫過來去做一些交互行為。
所以我們發現移動端手機本身的物理特性和受到的約束來自于我們人類的手,四根較長的手指在一側,一根較短的拇指在另一側,這種自然生物的進化就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先是習慣通過“握”這個行為來對物體進行交互的,而手機除了滿足人手的特性約束以外,也要滿足日常使用的場景:單手手持(單手握比單手托省力很多)、打電話(如果你的聽筒和麥克在屏幕的兩側,腦補一下打電話的樣子)......
所以手機的外形設計,是受到了使用者本體的物理約束,我們的手、我們的耳朵、嘴巴等等,大家也可以再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要設計一款專門為沒有手的殘障人士用的通訊工具,我們該怎么設計?例如他們習慣用鼻子操作、用腳掌操作等等。
好了,講完了人類對手機的約束后,我們再來看手機本身對我們數字界面有哪些物理約束。即然手機現在被設計成了豎著的樣子,于是我們的口袋也變成了豎著的,同時我們數字界面的內容也變成了自上而下的內容顯示順序。觸摸式智能手機也將原來只支持點擊操作的手勢進化出支持滑動、3d觸摸的更豐富的交互手勢。
我們在設計界面中元素、組件的時候其實也可以把他們理解為一種“物體”,既然是“物體”那么必然有其特性,例如屬性、狀態、布局規則....,具有一定特性的組件就只能使用在其固定的位置,并給予一定的尺寸范圍和交互方式。
例如現在我們有這樣幾個信息,人物頭像、人物昵稱、個人簡介、關注按鈕這四個元素,我們需要做一個用戶信息模塊,我們會怎樣布局。很顯然將這幾個元素通過排列組合放進一個容器里,有無數種排列方法,但如果我們提前給這個模塊加上一些物理約束,比如它的高度和寬度是30px*100px,同時滿足信息閱讀的順序和效率最優,那就只有一種排列方式。如果這個容器的尺寸變成100px*100px,那么就會有更多的布局,例如居中對齊,個人信息與關注按鈕上下分布等等。而且不同的排列布局、呈現位置給受眾帶來的視覺感知、瀏覽效率也是不同的。如果這個容器是可折疊、可滑動的呢?那么布局又會發生什么變化?
所以物理約束在生活中可能是一種硬約束,但是在數字化設計中,我們用的更多的是“偏軟”的物理約束,例如一張卡片的大小、圖文的間距、控件的展開面積等等,無法用硬約束來控制,因為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不適合用硬約束來規范這些設計元素。
設計師們在做方案的時候要學會尋找最優解,做設計不像是用鑰匙開門或者拼圖這樣每一塊都有他固定的位置,有時候就像是你身邊有幾根不同粗細和長短的木棍,你需要插到一個洞里,不可能有非常完美契合的情況,那我們就要考慮你更在乎的是插緊?填滿?還是堵住?要靈活運用。
文化約束在書中的原話是:每種文化都有一套社交行為準則,如果置身于不熟悉的文化環境,原有的準則和行為就會不適用。
例如大陸的駕駛室在左側,但是香港地區就是在右側。再例如日本東京和大阪搭乘電扶梯的站位也有左右的區別。所以文化的約束就更像是不同的社會認知、習慣、歷史造就人群的行為差異。
例如在不同文化中,信息閱讀的順序并不一樣,就像阿拉伯地區在閱讀時順序是從右往左。再例如國際版本的amazon在新增收貨地址的時候,無論哪個國家,只提供輸入框讓用戶自己填寫,但是在本地化產品中,就會針對中國用戶的特殊地址進行設計。
文化差異還有很多,例如不同國家有不同國家的禁忌和喜好,例如顏色,俄羅斯比較極忌諱黑色、黃色,巴西比較禁忌紫色、黃色,而英國則不喜歡墨綠色。同樣還有手勢、動植物、數字、肢體語言、信仰等等。
文化約束不僅僅存在于國家、宗教之前,人與人之間都會有不同的文化差異。所以文化說白了就是不同群體的認知與共識。說起文化約束讓我又想起了設計師與業務方之間的交流,為什么總是會存在障礙。或許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各自有著文化差異和立場。業務方在自己的文化認知中會提出同時放大并縮小、五彩斑斕的黑這樣的需求,而設計師聽到這樣的需求就會覺得有點無理取鬧,其實這很正常,這就和我們在裝修時給設計師提出的要求一樣,想要在10平方米的空間打造出多個大面積的空間一樣。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對另一方的一種期望,只是在表達的過程中不那么專業,作為專業的設計師,我們要學會理解客戶/業務的真實需求,并幫助他們去拆分目標,一步一步接受最后的結果。
語義約束在書中提到的不多,但是我想展開聊一聊。諾曼老師在解釋語義的時候是這么說的:語義約束是指利用某種境況的特殊含義來限定可能的操作方法。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摩托車的擋風玻璃之所以這么設計是因為人駕駛摩托車的方向位置從而使得擋風玻璃必須這么設計。所以一個事物被設計后的結果取決于它是為誰而設計的,同時語義約束依據的是我們對現實情況和外部世界的理解。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門把手的轉動來開啟門,那么如果我通過人臉識別認證后,是否可以自動開門而不需要再設計一個門把手呢?這種案例其實很多了,例如醫院的手術室等場所。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人與物的交互方式在不斷的改變,從小屏幕到大屏幕的發展,我們觀察到移動端設計中的返回上一頁、滾動至頂部、鍵盤的拆分等等設計應運而生。
我再拿數字產品中的一些組件給大家舉個例子,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找到了一個產品的交互有些問題,就是在某個界面的頂部導航中嵌入一個下拉的控件。
在這里,無論該控件本身示能表達還是用戶的預期理解,都表示這當我們點擊下拉按鈕后,會展開更多同類型的選項,并且導航欄是保持固定位置的,而不會將導航欄給頂下去,出現原本不存在的新模塊。那么為什么就不可以像后者一樣,點擊下拉控件后將導航給頂下去呢?
這就要歸結于頂部導航和下拉控件本身的用法與規則。
導航欄嵌入下拉實際上就是導航+下拉控件,那么該控件就具備了兩個屬性,那就是原本導航欄的屬性和下拉控件的屬性,導航欄需要固定在頂部。
在移動端本身的組件定義中,它是一種固定在頂部不可動搖的一個bar,所以很早以前的移動端、web端設計的時候,頂部導航欄在視覺上也是優先級很高的,例如微信、淘寶等頂部導航欄在舊版本都是帶有顏色的,就像是一個盒子必須有一個蓋子,沒有蓋子的容器不嚴謹,不安全。
同時這個“蓋子”有幾個作用:
1.當前定位/說明 ,可以放單個頁面的標題也可以放幾個tab來切換頁面
2.當前界面輔助操作 ,例如分享
3.可以嵌入入口,例如搜索框、設置等等。
即然是一個下拉控件,那么你要下拉的是你本身,而不是整個導航。所以導航本身就有它自己語義,導航+下拉控件,也必須滿足這些約束條件。
語義約束需要設計師們時刻觀察當下用戶的認知水平以及設計的發展階段,去做更合理的運用,我們之前說創新,其實也只是在不斷的跟著科技、文化、用戶習性在進行同步更新,保守未必是錯的,但是想要有所突破不能一味墨守陳規。
這個概念諾曼老師在書中舉的是一個修水龍頭的例子,說的是當你把水龍頭修好,最后發現有一個零件沒有安裝上去,那么顯然是裝錯了。這個和我們之前講的映射是一個道理,自然映射為我們提供邏輯的約束,元素的組成可能存在空間或功能上的邏輯關系,例如不同的開關控制不同的燈。
那么我們還是簡單的來看一下“邏輯”這個概念,我們是不是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當我們把方案或者一個事情講述給別人,會聽到別人說:你這個邏輯不對,那到底什么是邏輯呢?這里不進行長篇大論的解釋,邏輯的概念很大,但是我們可以來比較形象的了解一下。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邏輯推理的過程中需要先對概念進行客觀描述,例如男人喜歡女人,這是一種自然的客觀規律。其次我們要對事物中的對象進行判斷是否為真,例如,老王是男人。當我們已知這兩個條件后,可以推導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老王喜歡女人。但是這樣的推理并不嚴謹,因為老王可能喜歡女人或者都喜歡。如果有其他的條件,結論才會更準確,例如老王交往過5個女朋友。
設計中,也會存在很多的邏輯,例如業務邏輯、交互邏輯、視覺邏輯等等。業務邏輯指的是商品的展示排列規則、每簽約一個供應商就會展示該供應商的詳情、權限角色的類型不同導致判斷順序不同等。交互邏輯指的交互過程中出現的狀態變化和規則,例如點擊卡片跳轉至xxx界面,點擊后若用戶未登錄則跳轉至登錄頁。而視覺邏輯則是指根據用戶的瀏覽順序和信息的優先級進行視覺布局的設計。
這里我們來舉一個美食產品的智能組菜的功能設計,來看看在這個方案中,邏輯約束是如何影響到我們整個設計過程的。智能組菜這個功能是這樣的,用戶可以將想要烹飪的食材進行自由組合成為一道美食,進而衍生出了該功能。在做這個方案之前,我們要對這些概念進行描述和解析
1.解析概念
智能組菜:
1.智能:通過什么算法,如何通過算法呈現給用戶?如何讓用戶感知到智能?(業務邏輯)
2.組菜:組是什么意思?(把食材搭配到一起)怎么組?(用戶選擇食材后生成)組什么(各種食材)?(交互邏輯)
2.設計策略與交互邏輯的思考
1.怎么把食材搭配到一起:讓用戶自由選擇食材
2.怎么才能讓用戶自由選擇食材:提供食材的搜索、分類
3.怎么提供食材的分類和搜索:設計搜索功能流程、食材分類功能流程
特殊場景思考:對于食材的名稱用戶是否知道,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搜索?可以提供食材分類和拍照識別這樣的功能。
我們先做的簡單一點,只做食材的搜索。然后接下去思考他的交互邏輯
當用戶進入搜索流程后狀態會發生什么變化?選擇的食材會出現在哪里?如何新增繼續新增、刪除食材?這里有兩種做法:
1.用戶選擇完食材后就進入一個新界面,界面中可以繼續添加食材。
2.用戶選擇完食材后在當前界面出現“菜籃”模塊用來承載已經選擇的食材
如果是你會選擇哪種方式?這兩種交互方式在邏輯上都是正確的,但是邏輯正確并不意味著交互體驗和效率是最優的。
例如搜索場景中需要考慮鍵盤遮擋的問題,如果是第一種,那么沒有鍵盤遮擋的困擾,但是每次選完都要重新點擊新增按鈕,并且新頁面的版面利用率很低。而第二種在當前界面出現菜籃則會被鍵盤遮擋,只能在頁面上方出現,但上方的內容比較飽和,需要再進一步思考。那么當前遇到了兩個問題比較難以權衡,于是我們需要根據更多的條件來約束最后的結果:
1.用戶在選擇食材的時候大概率是目標明確的,搜索類目不會很寬泛,例如青菜、排骨,所以搜索結果不會很多。
2.大部分用戶的手機為某為p40、某果12,頁面較長,空白區域比較充裕。
3.大部分情況一道菜的主要食材在3種左右。
也有小伙伴會問,會不會出現批量選擇的情況。基本不會,因為就像我們剛才說的,組菜是基于用戶對當前已有的食材進行組合的行為,所以用戶的目標是單一、明確的,我有什么菜,我看看能組合出什么。而不是直接搜一個蔬菜,然后批量選擇蔬菜類目下的其他食材,這不符合用戶場景。所以不需要提供批量選擇。
最后結論是第二種方式有足夠的區域來放置需要選擇的食材。
3.最后的方案
當我們確定好了策略后,我們可以大致繪制一下原型方案。用戶通過在當前頁面搜索后選擇搜索結果的食材,顯示在鍵盤上方。鍵盤收起后會置于底部。食材搜索的結果不需要分類,用宮格形式鋪開,盡可能的利用頂部的面積去展示,不要用列表。然后不需要做搜索按鈕,因為這里的數據量很小,直接輸入完文字后就可以自動聯想匹配。同時我們再把組菜記錄和拍照識別的功能放進去。
做完這些基本的交互后我們不要忘了思考一些異常流程和場景,例如搜不到內容怎么辦?用戶同時搜索了兩種不同的食材怎么辦?用戶第二次選擇了同樣的食材怎么辦?選擇超過5個怎么提示?等等。
好了,這個案例講完后,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一個方案的產生,其中要思考很多的條件、邏輯來約束不同的設計結果。
假如我們需要加入食材的分類模塊,那么現在的方案和流程還合適嗎?如果業務覺得用戶使用智能組菜是不知道吃什么,一種“窮途末路”的場景,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提供一種送即食菜肴的服務,例如最近在電梯廣告里看到了一個“舌尖英雄”的app,他就是將一道菜的食材進行單獨包裝,然后賣給用戶,把烹飪的步驟也用線上視頻的方式教給用戶,用戶一學就會。這也是一種業務創新,同時在智能組菜的場景種插入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文章來源:站酷 作者:應駿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免責聲明:藍藍設計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立即更正或刪除。
藍藍設計( m.91whvog3.cn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